广东援藏改善近4万农牧民生活,助力林芝书写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湛蓝天空下,一栋栋藏式楼房在连绵群山前星罗棋布,炊烟袅袅,一派祥和。从林芝市区向东驱车驶出12公里,就到了享有西藏“桃花第一村”美誉的嘎拉村。

嘎拉村是广东援藏参与打造的小康示范村,广东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600万元,巴宜区筹集资金260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修建桃花观景台,升级配套设施。

嘎拉村这个“过去的路,满是牛粪和泥泞”的农牧小村,如今村里道路宽阔,藏族群众房子敞亮,小院花红叶绿,走上了旅游新路。

在“雪域江南”林芝,与嘎拉村一样由广东援藏参与建设的小康示范村一共有61个。2019-2022年,广东累计投入援藏资金8.27亿元,使8766户38542名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广东援藏的助力之下,如今的林芝,乡村靓、产业兴、生活美,从里到外焕发生机,展现出一幅雪域高原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20C67

西藏鲁朗小镇全貌。2021年,小镇客流量超过80万人次,旅游经济带来的收入超过9000万元。

产业强起来 实施农牧业产业类援藏项目59个

一个洁净、标准的新厂房中,一条冻干生产流水线正有序运行着,设备装配技术人员和工艺研发人员正围着试验产品——冻干苹果——热火朝天地讨论产品情况、记录参数等……这是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2020年林果业初加工示范基地项目调试的场景。

林芝是西藏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其中,林芝苹果是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种植的水果品种,具有独特风味。据统计,全市栽种面积约3.78万亩。

近几年,林芝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当地缺乏果品加工企业和加工产业链,大量二级果无法被利用,给果农带来了不小损失。

为解决这个问题,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投入160万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援助180万元的设备,与林芝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圣域农牧综合有限公司联手,共同建设冻干苹果脆片生产线。该生产线于2020年12月份完成试生产,于2021年取得生产许可证并正式生产。

冻干苹果脆片生产线有效解决了林芝水果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仅2021年就帮助当地果农消化了约30万斤、价值45万元的二级苹果,预计未来每年可为农牧民增收60万元以上。

广东援藏升级“硬件”推进林芝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冻干苹果脆片生产线只是其中一项。据统计,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围绕“一带四基地”建设,对农牧业相关产业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类援藏项目59个,投入4.2044亿元。

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软件”也在不断提升,广东积极推动援藏工作由“资金援藏”向“智力援藏”转变。通过“赴粤培训”“专家讲座”“结对帮扶”等综合智力援助方式,广东先后向林芝输送各类涉农人才、专家300名,实地培训林芝本地干部群众2万余人次,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此外,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生产模式也得到引进。无人机植保和撒播、有机肥生产和冻干林果脆片等生产技术正在持续推广铺开。在智力援藏的大背景下,林芝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2020年全市科技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49%。

“软硬件”升级,各种特色农产品产得更好。产品产出来,还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为此,广东省援藏工作队还想方设法帮助林芝的特色农产品打通销路,协调7个对口支援地市以及香港、澳门社会力量,在中心城区、人流密集商圈等地设立粤港澳大湾区“7+2”西藏特色产品和旅游交易推广中心,7个对口支援市的直销门店全部开业;打造“林芝源”消费援藏品牌和“永不落幕”的消费援藏平台,150余种精选产品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走红”销售。

1FAD6

广东援藏支持完成28个村易地搬迁,有效改善林芝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图为林芝市察隅县“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

乡村美起来 累计投入8.27亿元建设小康示范村

多卡村是墨脱最偏远的村庄,自然灾害隐患大,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如果村民生病,距离最近的有治疗条件的卫生院最快也要19个小时才能到达。在广东援藏干部的劝说与引导下,多卡村搬迁到了94公里外的格当乡组成多龙岗村。

“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在如今的多龙岗村,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宽敞的藏式小楼,每人还分到半亩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茶产业。

多卡村是林芝众多搬迁村庄之一,2019年以来,广东援藏支持完成28个村易地搬迁,林芝在全区率先完成易地搬迁任务,有效改善林芝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易地搬迁之外,广东援藏通过“强基惠民”工程,结对帮扶措施,助力当地农村换上新颜。

如2019年6月底进驻朗县以来,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把“安全饮水、雨污分流、人畜分离、急难愁盼、产业造血”五优先覆盖,作为“小康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首要原则,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改善了农牧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年来,朗县工作组新建厕所223个、牛棚666间、村级党群服务中心7座、污水井679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56套、路灯540盏,铺设给排水管道50余千米,硬化道路3.28万平方米,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周转房70套,惠及5000余名干部群众。

“这车宽敞明亮,坐着又舒服,现在在村口就能坐上班车去县里,我们日常出行更加方便了。”一名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朗色村村民满脸笑容地说道。

这名村民所说的车,正是去年由中山市国资系统捐赠的5辆崭新客车。由于地广人稀,工布江达县的农牧民居住分散,长期以来群众出行难问题仍未根本解决。5辆崭新客车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打通农村出行“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农村“乘车难”“出行难”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农牧区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高是广东援藏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同时,广东援藏让林芝越来越多的农村变得更美。

从林芝市区翻过云雾缭绕的色季拉山口,沿国道318一路前行,便可抵达广东重点援藏项目——鲁朗国际旅游小镇。

“条件差,脏乱,全是土路。”镇上扎西岗村村民巴登难忘家乡的旧模样。但是近几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一座座墙体白净的藏家民宿,如裙带环绕于青山间,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

在援藏过程中,广东突出民生支援,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2019-2022年,广东援藏总投资24.39亿元,80%投入基层和民生。累计投入援藏资金8.27亿元建设61个小康示范村,8766户38542名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3073A

广东省援藏工作队想方设法帮助林芝的特色农产品打通销路。 图为消费援藏品牌“林芝源”线下门店。

腰包鼓起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12%

广东坚持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当地产业强起来,乡村靓起来的同时,还想方设法让当地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广东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推动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林芝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依托朗县底蕴深厚的南派藏医历史文化,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辟荒山种植桃儿七、紫茉莉等藏药材380亩,成活率超过95%。其中藏药桃儿七连续两年获得丰收,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收入,预计藏木香、藏当归和紫茉莉等所有药材达产后产值可超过200万元。

此外,推行“1+N”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模式,累计出栏牦牛超过500头,带动增收超过550万元,惠及农牧民群众达1500人。

除了依靠传统种养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农牧旅游也成为林芝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段时间,鲁朗扎西岗村的美朗央金一刻都闲不下来,上山挖虫草、采松茸,通过微信将农特产品卖到广东,打理自己的民宿,仅这几项就每年能给她家带来数十万元的收入。

美朗央金所在的罗布村以及附近的扎西岗村成为外地人投资民宿的首选地。凌云客、壹壹小舍、仝道仁、平措智慧旅馆等精品民宿进驻运营,盘活农牧民闲置住宅,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小镇家庭民宿共125家。其中,扎西岗村家庭民宿发展至52家,参与旅游的农牧民户数达82.5%。

2017年3月,升级后的鲁朗小镇正式开放。2018年,鲁朗小镇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带动鲁朗的农牧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数据显示,2019年,旅游业收入占当年鲁朗整个辖区总收入约67%,旅游业成为鲁朗支柱产业。2021年,小镇客流量超过80万人次,旅游经济带来的收入超过9000万元。

与此同时,广东深入推进就业援藏,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技能水平。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在林芝落地,依托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大力实施林芝“粤菜师傅培养十百千万”工程,为林芝30名学员开展了为期15天的技能培训,学员培训后就业月人均收入超万元。

广东省的一系列援藏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援藏的积极推动下,有效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2019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710元、18791元、21767元,增速分别为12.8%、12.5%和15.8%。

数读

●冻干苹果脆片生产线仅2021年就帮助当地果农消化了约30万斤、价值45万元的二级苹果,预计未来每年可为农牧民增收60万元以上。

●2019年至2022年,广东援藏总投资24.39亿元,80%投入基层和民生。8766户38542名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2019年,旅游收入占当年鲁朗整个辖区总收入约67%,旅游业成为鲁朗支柱产业。2021年,小镇客流量超过80万人次,旅游经济带来收入超过9000万元。

●2019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710元、18791元、21767元,增速分别为12.8%、12.5%和15.8%。

Copyright© 2021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35栋1楼  电话:020-61230995